回归被集成
美食 2025-04-05 15:51:27 510 0
老百姓纳税,政府官员提供公共服务,也是一种交易,只不过这种交易有强制性,不是市场定价。
因为除了食品的新涨价因素向下之外,其他所有的新涨价因素都是向上的,这意味着由食品推动的涨价因素过去之后,由非食品推动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到来,这决定了物价不会随着翘尾因素的结束而急剧下降,而是一个曲线式的缓慢下降过程。所以要特别注意中国未来家庭结构变动和房地产的变动所导致的新问题。
高培勇表示,目前中国的宏观税赋水平,即使按照最宽口径计算也不过就是34.5%左右,而整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宏观税赋水平超过39%,像北欧等国家更是达到50%以上。但是因为税制结构的不同,当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时,退掉了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在内的将近50%的税收,而对方只对这个产品征收相当于他们国家20%或30%的流转税。中国进口商品时同样也出现这类情况。同时也是解决外汇安排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以及其它各个方面风险问题的最好的途径。曹远征认为,解决金融工具效力下降这一问题需要靠财政。
王永利认为,这14万亿资金闲置,就是货币超发的具体表现,也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再次是政策可能需要分化。税法在没有定之前,应当广泛征求意见。
做财政工作,管收入的,漏勺子打水不行。长此以往,不免影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样一道一道抵扣,不再有重复征收,所有缴纳增值税的产品税负都是17%。建国以来财政体制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变化太多,三年一变,两年一变,甚至一年一变,这样一种长期动荡的两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形成了上下互不信任。
财政根本管不了这部分收入,有些问题何必归罪于财政,是不是有点张冠李戴了。第二,财政体制改革十八年来,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的机制。
我认为,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这样一个相对集中的财政体制,和当前中国的国情和经济是比较适应的。改革之后的这个体制,到现在稳定了十八年,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这样一种税制,客观上鼓励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1993年开始测算、研究,1994年开始实行新的工商税制,核心是解决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哪些给国家,哪些给集体,哪些给个人。
再简单说一说转移支付制度,这本来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一种制度。第二个,是说税收收得多了,税负重了,对税务部门连年超收很有意见,说税收的增长幅度连年比GDP增幅要高,不合理。集中和分散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要分时候和阶段,现在这个时候,至少在以前的十八年这个方向是对的。在生产发展、流通扩大、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财政把应当收的钱尽量地收进来,这是财政的重要职能。
80%是不是一定就最合理的呢,也不一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财政制度,应当相对集中,中央财政掌握的财力要大一些,以便把中央的一部分财力转移给相对比较穷的地方。
地方政府中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集中财力太多了一些,希望多给他们留一点。甚至说分税制掏空了地方财政。
我当时奋斗的目标,给中央领导汇报的时候,我是想把中央财政收入集中到60%,,现在是52%左右,我觉得也很好。这样一套改革方案从1994年的1月1日开始执行,至今已经十八年,有些议论很正常。财政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现在全国财政收入的52%归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不是花52%的钱,中央政府只花18%到20%的钱。至于现行的税负是否高了,这可以研究。我们以前机械行业很多工厂都有翻砂车间、铸造车间,从经济学角度讲是不合理的。
税法也可以改变,可以调整,这需要经过一个法律修正的程序其实,在宏观税负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税收连年大幅增长,只能说税务系统工作比以前好了。
有的同志把什么土地问题都归罪于分税制,这可能是一个冤案。第二,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还要更重视一些。
同时,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又进行了税费改革,这就是农村税费的改革。我们以前机械行业很多工厂都有翻砂车间、铸造车间,从经济学角度讲是不合理的。
这些财政支出制度的改革,对中国财税改革意义非常大。做财政工作,管收入的,漏勺子打水不行。再简单说一说转移支付制度,这本来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一种制度。现在地方同志说到分税制时,大多数是肯定的,没有从根本上推倒分税制,另起炉灶的意见。
是不是过头了,咱们可以研究。并不是因为我本人曾经负责过这项改革的工作我就说它非常非常成功。
改革开放之初到1994年前后十五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4%,1994~2010年前后十七年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8.9%,最近十年则是新中国财政历史上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财政分配关系变动太多,也不利于地方政府制定规划。
我记得在1994年以前我们整个的工商税制有30多个税种,太多了,重复征税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简化了一下,简化到18个税种。财政支出改革涉及很多方面,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改。
改革之后的这个体制,到现在稳定了十八年,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甚至说分税制掏空了地方财政。进入专题: 财税改革 。财政本来是一种公共管理,财政支出花的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纳税人有知情权,所以支出一定要公开化、透明化,让老百姓知道。
这样一套改革方案从1994年的1月1日开始执行,至今已经十八年,有些议论很正常。集中和分散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要分时候和阶段,现在这个时候,至少在以前的十八年这个方向是对的。
第四,财政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完,还要继续深化。土地财政就是批地收入,批地收入去年搞到2.9万亿,怎么造成的?它不是分税制造成的,恐怕与土地制度和批地收入的征收分配制度关系更密切。
地方政府中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集中财力太多了一些,希望多给他们留一点。从1994年到1998年,当时已经有近5年的时间,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